目 录
编者的话 2
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发展简史 3
一、外科专业的沿革 4
二、学术团体及学会组织情况 5
三、中医外科特色 7
四、重点专科、专业及工作室 9
医师名录 10
李廷来 10
任金堂 11
高华亭 11
管庆峰 11
郑彬彬 11
杨玉夫 12
乔鸿儒 12
迟景勋 13
张恒龙 14
董新亭 14
中医外科科主任名录 15
中医外科护士长名录 15
曾在中医外科工作过的同志 15
著 作 - 17 -
论 文 - 19 -
科技成果及奖励情况 - 25 -
学术交流 - 25 -
编者的话
今年是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建院60周年纪念日,恰逢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获得批准之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的日子。喜事相连使我们更加缅怀我们的老前辈,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也怀念为我们科室发展的医护人员及各老中医工作者、我科的创始人及中医外科事业开拓者。为了更好的传承外科的事业,系统全面的继承他(她)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了解发展简史,现作系统的回顾,做为历史的发展过程,做为一面镜子,做为借鉴,更好的鞭策后者,在继承中如何搞好创新。
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研究,系统的回顾老一代的丰功伟绩,传承好学术思想,全面的对老中医及科室工作进行回顾,编写这部科志。因为此项工作前人未做过,又加上资料欠缺,因此有难度。但要克服困难,在实际工作中搞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绝不空谈或臆想,有一说一,遗漏或欠缺之处待后人完善。所以这次在学术思想上只研究老中医或获得主任医师以上称号的医师进行列名排序,科室调往外单位或调往本院其他科室的医师只列名。
为什么书写科志,因为外科有过辉煌,也有曲折,在学术思想上及临床治疗上在国内还有过影响的,总结一下,激励新的一代更好的在继承中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
(迟景勋)
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发展简史
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始于1959年5-6月间,在建院筹备工作基础上,以李廷来为首的外科筹建工作已完成。当时成立时外科门诊设在筐市街259号一个三进庭院的中间院落,这个院落为济南市中医医院建院初期的四个临床科室(内科、外科、儿科、针灸科)的所在地。外科在南屋,内科在东屋,西屋为儿科,北屋为针灸科。外科所在南屋面积较小,只安置两对写字台和诊断桌。至六十年代,因为门诊量大,又增加了一对诊断桌。在诊室的东南处连接另一间平房为外科换药室。当时中医医院的病房设在太虎石巷七号,全院设置床位40张,外科设10张床位。
李廷来主任于1957年由济南市立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调来筹建科室,1958年任金堂老中医由历下区第四联合诊所调来,高华亭老中医于1961年6月由天成药店调入,郑彬彬主任由济南中医诊所撤销后,合并来中医医院,由针灸专业转来中医外科,杨玉夫大夫建院初期来中医外科,乔鸿儒大夫于1963年调入中医医院外科,迟景勋大夫于1965年由山东中医学院毕业分配而来,这时外科医师的梯队已基本形成。原市立一院的孙敏大夫于1962年跟师李廷来学习(西学中学徒)于196调市立一院后转入山东肿瘤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姜兆俊大夫在1963年-1964年跟随李廷来主任学习一年多。
1960年5月中医外科病房随医院新病房楼的启用(接受山东回民医院下放得病房),迁至麟趾巷后,全院病房数为80张,外科病房占全院床位的1/2。按当时的实际情况,外科病房规模扩大,床位数及住院病人数在全省首屈一指,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随着就诊患者的增多,住院病房使用率的提高,因此自70年代初,医生人数不断增加,门诊量增加时向其他科室借调医生帮助工作,如内科陈伯咸大夫就借调外科工作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返回内科。自1966年后直至1980年,曾在中医外科工作过的大夫有宁文才、李汉文、张红旗、陈铮、王志健、李淼、厉振琦、白永昌、张维鲁、任兴堂、曲世伟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山东中医学院分配李卫莉(本科)、张恒龙(硕士研究生)来医院工作。八十年代中期董新亭、宋成钦大夫调入科室工作。自1984年后,来科工作的几乎全部是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含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医师队伍不断扩大,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为外科学术的发展储备人才,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今后中医外科专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基础。
由于中医外科的名老中医多,专科专病特色突出,治疗方法及手段多,因此在诊治病种中,有疖肿、痈疽、痔瘘、骨病、皮肤病外,以乳痈及脱疽病人居多,这两种病人占住院及门诊的大部分。当时患乳痈病的病人就想到“济南筐市街中医院外科”,脱疽病人可以占到住院床位数的60%,且来自全国各地,以东北、华北及山东的病人居多,外省病人能占到40%左右。
李廷来主任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率高、临床疗效好、病人较多,适时成立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小组”,这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成立这样的研究小组,专业性突出且调动全科医护力量进行科研活动,是山东省内首位,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专业专病的研究小组。李廷来主任集全科医护人员,认真的制订科研活动的计划,从每一例病人着手,认真的书写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件,集中保管,定期研究,就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过程做系统的全面总结。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总结了脱疽治疗方剂。总结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三期三级五型”分类法。其中“湿热下注型”是我院脉管炎小组提出,得到同行认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各种治疗方法,不断的书写相关文章,在省级及全国性杂志发表。1959年李廷来报道《应用阳和汤、顾步汤治疗2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愈14例,进步7例,有效率为84%;《三期一级血栓性脉管炎173例临床疗效分型》,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介绍;1979年全面总结的《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获得1978年-1982年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制成幻灯片在全国及专业会议上多次做主题发言,介绍我院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经验,得到领导及同行的赞许。
一、外科专业的沿革
建科初期,传统的中医外科治疗范围很广,含各种感染性疾病(疖、疔、痈、疽),各种皮肤病、肛肠疾病、骨伤、骨病(骨结核、骨髓炎)、脱疽等;随着科室的扩大,人员增加,因此专业化要求更加细化,在外科的基础上,1975年医院调来槐荫区医院的王震光大夫,成立了痔瘘科。1978年在治疗唐山地震后伤病员的基础上成立了骨伤科。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参与评审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必须建立独立的皮肤科,所以皮肤科独立,因此中医外科的专业性更加突出,以周围血管病、血栓性静脉疾病、糖尿病足、各种乳腺疾病、一般感染性疾病及常见急腹症为主要治疗内容。随着疾病谱的转变,因此治疗手段上也发生变化。中西医治疗手法及手术治疗随之而发展。
二、学术团体及学会组织情况
学术团体、学会组织、专业委员会是政府与科技专业人员沟通的桥梁。李廷来主任非常重视学会组织的建设,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尚德俊教授在山东中医外科学会与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俩在学会工作上是好同志,在学术上是学友,在生活上是朋友也是挚友,两人利用两个医院两个科室资源,积极组织学会的各种专业活动及学术交流,在此平台上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共谱山东中医外科与山东中西医结合外科与周围血管疾病专业的亮点、亮曲。现将部分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简述如下:
1、1965年7月在南京市召开中医中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研究工作会议。李廷来主任与尚德俊教授参加了会议,与全国各地专家教授制定了开展有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研究工作原则及研究方向。
2、1971年10月卫生部委托山东医学院(当时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并)在济南召开“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学习班”,有尚德俊教授与李廷来主任共同主持。山东省中医院外科与济南市中医院外科的医务人员参与筹备秘书组、会务组的服务。会议期间还有军代表参加。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除台湾及西藏外,国内知名的西医血管外科专家级中医外科及周围血管病专家皆参与会议,是一次名流专家汇集的盛会。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到山东省中医院外科病房、济南市中医院外科病房、章丘集村卫生院参观学习。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是由迟景勋医师向各地的代表汇报了该院的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经验,参观了外科病房,对外科病房的换药室的架构及药品膏丹丸散提出了外治法的全面性予以肯定。
3、1979年3月10日,济南市中医学会恢复了学会组织及学术活动,并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及分科学会。我科李廷来主任被选举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副理事长,乔鸿儒及迟景勋被选为常委,迟景勋兼任外科分会秘书,负责组织济南市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外科学术活动,含骨伤、肛肠、皮肤、耳鼻喉等专业的学术活动。
4、1980年山东中医学会外科与妇科在青岛举行文革后的第一次学会组织与学术活动,选举产生新的外科学会组织。李廷来主任被选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尚德俊主任被选为副主任委员,我科乔鸿儒、迟景勋被选为秘书,负责全省的外科学术活动。后来李廷来主任于80年代中后期因身体原因,辞去主任委员,推荐尚德俊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乔鸿儒、迟景勋、姜兆俊被推荐为副主任委员,郑彬彬为秘书长。
5、1980年10月,李廷来主任与尚德俊教授组织与主持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在济南召开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经验交流会”,虽是山东的会议,但邀请北京、天津、南京、吉林、黑龙江、广东、河南、湖南等地的周围血管疾病方面的专家、教授。我院郑彬彬、迟景勋、杨玉夫等参加这次会议的筹备与服务工作。我院《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的幻灯片进行了大会交流。
6、1982年7月25日-7月30日,在天津召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交流经验交流会”。山东共六位代表参加。正式代表为李廷来,列席代表五位。迟景勋(外科、济南市中医医院)、黄乃健(肛肠科、山东中医医院)、孙法立(骨科、山东省中医院)、邢秉武(肛肠科、济南槐荫区医院)、王光华(外科、青岛市中医院)共六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是外科系统综合性的学术交流会,也是唯一的一次。因此会议代表人数多,专业范围广泛,在这次会议上我科迟景勋做了《有头疽109例的疗效分析》的大会发言,《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的幻灯片进行了大会交流。
7、1983年11月29日-12月3日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周围血管疾病座谈会”在陕西西安市召开。参加这次大会的山东代表有尚德俊教授(会议的组织者与主持人),还有济南市中医医院乔鸿儒、迟景勋,山东省中医院姜兆俊、赵洵德,济南市立医院孙希龙,济南市军区89医院王成琪。李廷来主任原计划参会,因其夫人病故请假。这次会议交流学术经验外,还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分会”的主任、副主任及理事会的选举。我院由迟景勋介绍了《三期一级血栓性脉管炎173例临床疗效分型》的论文。
8、1983年12月21日-1983年12月25日,山东省中医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经验交流会在济南泉城饭店召开。李廷来主任与迟景勋代表外科参加会议。原安排李廷来主任大会发言,因为李主任身体欠佳由迟景勋做了《三期一级血栓性脉管炎173例临床疗效分析》的大会交流发言。
9、1986年11月12日-1986年11月16日 济南市趵突泉宾馆召开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经验交流会召开。李廷来主任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淑长教授、上海虹口中西医结合医院奚九一教授牵头,由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承办。这次会议使全国从事中医周围血管病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建立了学会,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我院外科参加组织筹备这次会议的有李廷来、郑彬彬、迟景勋、杨玉夫等。
这次会议选举李廷来主任为学会顾问,迟景勋为副主任委员,郑彬彬为秘书长。
10、1993年10月 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脉管专业委员会“外用药与臁疮研讨会”在南京市举办。这是一次专题专药的专业性会议,有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承办,异地办会。我科参加组织与主持这次会议的有迟景勋、郑彬彬、李卫莉等。
11、1995年9月24日-9月28日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脉管炎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委员会外科康复分会暨学术交流会
会议地点:青岛海情大酒店
这次会议由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承办。参加筹办会议的外科同志有郑彬彬、迟景勋、李卫莉、乔鸿儒、张霞等。是一次有承办单位异地办会。这次会议代表来自16省市117名,收到论文282篇。会议期间举办第三期周围血管病诊断与治疗的提高班,是外科承办最成功的一次会议,利用学会平台,宣传外科,建立外科同志与全国同行的沟通,互相交流的渠道。
12、1995年11月山东中医学会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在山东济南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承办。乔鸿儒、郑彬彬、迟景勋、李卫莉等参与组织并主持会议。李廷来、尚德俊教授参加了会议。
三、中医外科特色
1、中医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法常见的是药物、手术及其它的方法,常开展的药物治疗就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不同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患处达到治疗之目的。《医学源流》:“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在传统中发挥,积累了许多膏、丹、丸、散治疗不同病证的名方、名药、名法等常用的概述如下:
软膏(油膏)类:消炎软膏、黄连膏、紫草膏、大黄软膏、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青黛膏、全蝎膏等。
散剂(粉剂)类:消肿散、白灵散、九一丹、化腐散、生肌散、拔毒散、青黛散、白降丹、平胬散、象皮止血散等。
熏洗剂类:解毒洗剂、三黄洗剂、黄柏液、皮肤洗剂、外伤洗剂、痔瘘病洗剂等。
手术疗法: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初期主要开展的市乳痈的切开排脓、脱疽的截趾或半足的切除、扩创引流及坏死组织的切除等等。1995年手术室建立,手术室成为独立的科室后,购置了医疗设备,引进人才开展无菌手术。普通外科开展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血管外科开展血管介入手术、动脉血管成型机支架植入术等手术,使中医医院外科利用现代仪器设备,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防治水平。
董新亭1985年3月15日调入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开创济南市中医医院急诊外科先河,开展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肠切除等手术,1999年王晓冬省立医院进修学习普外科,2008年后派孙庆到齐鲁医院进修学习泌尿外科, 2009年李芬到齐鲁医院进修乳腺外科, 2014年宋奎全、王晓冬到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进修,2015年孙波到千佛山医院学习肝胆外、泌尿外,2015年李庆到90医院进修烧伤,2016年张蕾到千佛山医院学习乳腺、甲状腺外科,通过年轻医生的进修学习,结识了齐鲁、省立、千佛山医院的专家教授,开始了省级医院合作新纪元,通过多年努力创建了科室与省级医院的学术交流平台,目前与齐鲁医院普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及小儿外科,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千佛山医院肝胆外科、两腺外科建立良好的协作联系,省级专家多次到我院外科指导临床工作。科室人员每年定期外出参观学习。
2007年医院先后引进腹腔镜、膀胱镜。外科开展腹腔镜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膀胱肿瘤电切术,胸科开展胸腔镜手术,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进入腔镜微创时代,2014年-2017年外科开展各种复杂血管搭桥手术50余例,其中有股腘动脉、股股动脉、腋股动脉搭桥,2016年医院引进血管造影机,同年开展血管介入手术,进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置管溶栓术,动脉血管成型及支架置入术,开展主动脉夹层手术。
四、重点专科、专业及工作室
(1)山东省卫生厅特色专科
(2)济南市卫生局重点专科
(3)迟景勋山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3年)
(4)迟景勋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6年)
(5)山东省首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乔鸿儒,学生:尹强、李卫莉
(6)国家级第二批名老中医传承指导老师:迟景勋,学生:张霞
(7)山东省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张恒龙,学生:李芬、张蕾、王晓冬、孙庆
(8)济南市薪火传承指导老师:杨栋,学生:孙波
(9)2016年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医师名录
(医师名录只撰写建院初期及正高级职称的医生)
李廷来
李廷来(1919年-1993年)山东阳谷县人,主任中医师,山东省及济南市名老中中医,国家中医管理局名老中医继承工作第一批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济南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外科主任,是中医外科的创始人、奠基人。
自18岁开始随舅父学习中医,20岁即悬壶乡里,独立行医。1947年在济南永安堂执业中医外科。1950年进济南医务进修学校学习,1953年参与第三联合诊所的组建,任医务组长、副所长,同年进入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957年5月调入新成立的济南市中医医院,组建中医外科,任外科主任,在此岗位奋斗终生。
1959年2月曾被新成立的济南市科学院中医中药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曾是山东省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济南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济南市第二、三、四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以及山东省及济南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积极组织参与全国及各级学术团体及学会的组织与学术交流活动。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脉管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筹备组负责人、技术顾问,山东中医药学会常委、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学术顾问,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科分会主任,济南市红十字会理事等职。
勤奋工作,献身中医,曾获得山东省卫生系统荣誉称号三次,济南市荣誉称号八次,多次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脉管炎研究小组是全国及全省成立较早的研究小组。李
主任带领全科同志,先后撰写有关论文数十篇,《以中医中医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978年-1982年)。《1967例乳痈分析》、《中医外科学教材》、《医谈札记》等著作也获得领导及同行的赞许。
在学术研究中,坚决反对虚浮,要求实事求是,敢于提出批评意见。这里用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的评价做结束语。他说:“在这里我们深刻怀念先辈、恩师、著名外科学专家、周围血管病专家,济南市中医医院院长李廷来教授,李老为推动山东省和全国外科事业发展,周围血管病学术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迟景勋)
任金堂
任金堂(1911年-1975年),号庭印,历城县人,祖传三代世医,幼承庭训,随父学医,善治外科疮疡,在治疗上强调内服与外用药相结合,是当地有影响的医生之一。
1939年来济南,在南门朝山街茂德堂药店行医。1946年自设济仁堂药店,生堂行医。解放后参加第三联合诊所,1958年调入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工作,直至退休。曾写有《对附骨疽的认识和治疗》一文,刊载于山东中医学会1962年论文选编。
高华亭
高华亭(1909年-1979年),河北景县人,少时随父习医,擅长中医外科,临床34年,经验丰富。著有
管庆峰
管庆峰(1903年-1975年),山东梁山县人,幼读私塾,因生病被当地医生用丹药治愈,遂起学医职志趣,便购置书籍自学中医,17岁便为人治病。1955年来济南在天桥区联合诊所行医,后调入市立二院,随后调入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工作,直至退休。
郑彬彬
郑彬彬,女,主任医师,教授。济南市名老中医,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疮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中医学会外科分会理事长、山东药理学会、外科中医学会委员。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学、药理工作50余年。擅长中医中药治疗周围血管病: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综合症、闭塞性动脉硬化症、雷诺氏症、大动脉炎;乳房疾病、丹毒、痛风、带状疱疹、疮疡、糖尿病坏疽等。主研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在国家级、省级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下肢丹毒中医治疗104例》获全国优秀论文奖,中医杂志专题笔谈发表的《周围血管病辩证》被译为英文、日文。主编、参编《疮疡荟萃》、《中医外治集锦》、《中医血管外科学》、《中国疮疡大全》、《实用方剂学》等十本专著。
杨玉夫
杨玉夫(1933年-),副主任中医师,山东历城人,1957年8月进入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工作。1962年经卫生局批准与李廷来结成师徒关系,参与《以中医中医为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50例疗效分析》等多篇科内集体撰写文章,为中医外科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
乔鸿儒
乔鸿儒先生生于1934年1月27日,祖籍济南。1948年7月,开始从医,由家传而师承,自学成家。1950年10月,考入济南医务进修学校中医进修部学习2年,毕业后于1952年底参加工作。1952年12月-1963年7月,在企业卫生所任中医师。1963年7月-1998年3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任中医师,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主任中医师,兼职教授,外科主任,山东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期间1971年1月-1978年10月,调济南卫生学校任中医教研组长,主讲西医学习中医班。1998年3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退休至今。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济南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外科委员会主任;济南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乔鸿儒先生为民革济南市委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副主委;第四,五届名誉副主委;济南市政协七,八届委员;济南市人大十一届代表,常务委员;济南市总工会十一届委员。
乔鸿儒先生业医50余载,熟读经典,医理精湛,刻苦自励,学验俱丰。精通中医外科,妇科,对周围血管病尤为擅长,并对气功保健颇有研究。所传八卦太极功传宗有序,自成系统,独具风格,易学易练,健身效果好。先生治学严谨,善于总结经验,勤于著述,内容广泛,著有《气功,养生,医论》,《医林浅涉》,《临床药方精粹》,《兼览斋札记》,《兼览斋札记 二 》等书籍,并发表论文50于篇。1987年2月获济南市科协“科协工作20年以上荣誉证书”,1988年获“济南市名老中医称号”,1992年10月获山东半岛中医药研究协会“齐鲁杏苑伯乐奖”,1992年6月获“山东省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12获“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称号,2007年2月第二次获“济南市名老中医”称号。
先生工作认真,精勤勿懈,高风亮节,令人钦佩。平素博学好读,善于思索,谨求古训,博采众长。选方遣药,切合实际,药不虚发,方多有功。他根据古人制方原则,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很多新的方剂和制剂,如治疗血管病的复元丸,七妙丸,治疗皮肤病的蒺藜丸、临床效果显著,汤剂有治疗周围血管病的复元通脉汤,神妙汤等,因为效果良好称为外科常用方剂。先生医德高尚,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为患者解除病痛,在群众中享有声誉。
迟景勋
迟景勋(1938.04-),山东青岛胶州人,1965年8月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主任中医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济南市名老中医,全国第二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济南市中医医院院长(1984年3月7年11月),党委书记(1991年-1995年),调研员(1997年12月-2000年2月退休),退休后返聘为中医外科专家至今。2013年曾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1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外科的临床、教学与科研活动已52年,擅长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乳房疾病、皮肤疮疡等疾病。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顾问,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秘书、副主任委员、顾问,山东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顾问,济南中医药学会常委、副理事长,济南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秘书,济南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济南市科协委员、常委,济南市高科技工作者协会委员、常委,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医组组长等。
曾参编、主编《中医血管外科学》、《中医外科康复疗法》、《中国名医名方》、《方药传真》等十部著作,撰写论文《茵陈赤小豆汤在外科临床应用》、《补托法的临床应用》等5篇在省及全国杂志刊登,在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0余篇。获得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曾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发的“周围血管病分会建设与学术发展突出贡献奖”。
张恒龙
张恒龙(1952.02-),主任中医师,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研究生班,1984年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2012年济南市薪火传承工程周围血管病学术传承老师,2013主编《周围血管病》一书,参编著作2部。在学术会议及杂志发表论文6篇,主持《尚德俊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临床经验应用与评价研究》、《黑玉膏治疗化脓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经专家鉴定达国内外领先水平。在济南市卫生局立项的课题《通塞活络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济南市医学中青年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第一批培养对象,参加山东省中医局组织的科研课题设计与管理学习班,参加卫生部举办的《血管外科》学习班培训。糖尿病足的早期切开及补阳还五汤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疗效得到国内同行认可。
擅长:1、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大动脉炎、变应性血管炎、糖尿病坏疽、静脉炎、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丹毒等。 2、常见乳房疾病:化脓性乳房炎、乳腺小叶增生、乳房肿瘤瘤等。3、外科其他常见疾病。
董新亭
董新亭(1943.02.01-),主任医师,1985年03月15日由蓬莱县人民医院调入济南市中医医院外科,开展了我院急诊外科工作,开展阑尾炎手术、胃大部切除手术、肠梗阻手术等手术。2001年曾被被聘为外科技术顾问。
中医外科科主任名录
李廷来
郑彬彬
乔鸿儒
张恒龙
董新亭
张霞
李刚
李安举
杨栋
孙庆
中医外科护士长名录
胡巧云
侯桂英
张荣华
刘萍
王琳
郭金蕙
孙建翠
王建红
关云
张承丽
曾在中医外科工作过的同志
孙敏(肿瘤医院)
白永昌
厉振琦(调珠海)
李淼(调西安)
张维鲁(调医务科)
陈铮(调骨科)
李汉文(调内科)
王志健(调骨科)
张红旗(调皮肤科)
李刚(调皮肤科)
宁文才(调骨科)
李忠远(调保健科)
金星(考研)
刘政(考研)
马民(考研)
张立(考研)
韩翳云(考研)
毕研刚(调动)
宋成钦(调皮肤科)
李琳(考研)
李继军(调门诊部)